一座城都在琢磨转型发展
——节能减排激活鹤壁绿色红利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的鹤壁,曾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古老城市;因煤炭而扬名的鹤壁,依煤而建、因煤而兴,但资源带来的除了真金白银,还有污染和消耗。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在倡导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鹤壁市走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头,“转型发展”成了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必答题。
为了摆脱“资源诅咒”、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鹤壁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突破粗放污染的围城,在转型发展和示范先行的道路上铿锵前行。2014年12月,鹤壁市被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4年来,鹤壁为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活力特色之城、幸福和谐之城”品质三城,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建筑、产业园区改造提升、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五大示范工程,在转型中提升了治理能力,增强了百姓共享优质生态民生的“获得感”。
放眼今日之鹤壁,一改以前“黑、脏、乱”形象,淇河芳草萋萋、绿竹绮绮,高大茂盛的银杏与法国梧桐郁郁葱葱,应季绽放的海棠与樱花美不胜收,整改再建后的绿色建筑拔地而起,俨然成了一座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态之城”。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悠悠淇河水,巍巍太行山。大自然赋予鹤壁秀美的山水,生态环境是鹤壁最大的优势,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定位。“我们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城市第一定位,持续做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三篇文章,让鹤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优,让老百姓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说。
近年来,鹤壁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大力开展淇河、汤河、卫河整治提升,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工程,全面打响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的环境保护攻坚战。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为了改善淇河水生态、消除黑臭水体,鹤壁市节能减排示范办共利用国家奖励资金6088万元,支持了淇河沿岸的淇河生态风貌带、淇滨区上峪乡沿淇村庄环境综合提升等4个项目,加快了淇河两岸整体环境提升的步伐。同时,还着手推进实施雨污分流,在淇滨区、山城区、浚县等城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建设雨污管网300公里。“雨污分流后,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直接排到河渠,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同时污水不再进入河流,有利于消除黑臭水体。”鹤壁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杜晋立说。
除此之外,鹤壁市还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养殖清洁化,利用节能减排资金支持53个规模化养殖企业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鼓励养殖场建有防渗功能的粪便收集池,避免了污染地下水。同时通过沼气设施,将尿液、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转化成沼气、沼渣等,实现了发展和环保的共赢。据了解,53个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消减化学需氧量3222吨、氨氮260吨。
“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这番风光再不仅仅是古诗里的风景,漫步淇河河畔。如今的淇河,晨起傍晚总能看到前往锻炼娱乐的人群,人人皆可尽享绿色福利。60余岁的市民徐保林十分感慨:“老百姓图点啥?不就是饭后散步有个好去处吗?如今这淇河,真的让我有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打造绿色建筑,让生活拥抱自然
房子老化破旧供热不足、公共机构建筑和路灯能耗都较高,这曾是摆在鹤壁人眼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行动先于号召。自鹤壁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以来,实施了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路灯节能改造等56个绿色建筑工程示范项目。2014年至今,鹤壁市总投资14.8亿元,重点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创建行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中供暖、绿色照明等工程。
鹤壁全市新建星级绿色建筑85万平方米,对32个机关单位的既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面积合计50万平方米,建设公共机构节能监测管理平台,在41个单位推进能耗定额管理;城市路灯节能改造方面,重点实施淇县、淇滨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道路路灯改造等7个项目,全市共更换老旧路灯6326盏,安装新建道路路灯6214盏,节约标准煤5500多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集中供热方面,重点实施老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完善项目、新城区小区供热改造项目等4个项目,建设供热管网93公里,换热站79个。这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让鹤壁市民的生活回归了自然。
2017年冬季,鹤壁市民李先生从外地回到位于山城区三矿家属院的家中时注意到,父母住的房子进行了集中供暖改造,这个冬天他再也不用担心父母因烧煤球取暖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了。这只是鹤壁“绿色建筑工程”的一个小小缩影,身后代表的,是鹤壁建筑绿色化正成为现实。
产业园区改造,重返碧水蓝天
除去对市民的住房、公共建筑等进行提标改造,鹤壁市还将狠抓产业园区提升改造作为节能减排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燃煤电厂、水泥厂等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产品和工艺;优化工业用热结构,在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替代企业原有分散的小锅炉,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着力再现鹤壁市民一直翘首以盼的“碧水蓝天”。
鹤壁宝发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是一家集新能源煤化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张顺平表示,以前产生的这些废气都是通过锅炉对天排放,造成很大污染。现在再利用后,每吨能够卖到1万元,仅此一项,公司已经净增收入1亿多元。鹤壁市节能减排示范办主任姚智介绍说,自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以来,该市共实施155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完成投资76.6亿元。据专家测算,这些项目投用后,每年可节约66.3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硫1.84万吨、氮氧化物1.46万吨。
如今,鹤壁工业园区排放出来的不再是浓浓黄烟,而是洁白的烟雾。园区内绿地成方,头顶蓝天作伴,走进园区就像是走进了公园。
打通低碳路径,畅享绿色生活
转变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清洁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之一;1公里内尽可能步行、3公里内尽可能骑车、5公里内尽可能乘坐公交车,是鹤壁的“135”出行观念。
负责鹤壁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的鹤壁市中盛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葛国祥给出了两组数据:截至目前,鹤壁共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23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620辆,投资约3000万元;从2015年10月至今年3月20日,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累计达到724万余车次,日最高峰使用达10000余车次。葛国祥表示,“如果按每辆车燃油2升计算,日均可节约燃油约8100升,累计节约燃油420余万升,累计解决市民支出2830余万元,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370吨。”
这是鹤壁低碳出行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2015年年底,鹤壁购置了200台清洁能源公交车,其中100台是气电混合新能源公交车,另外100台是纯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同时,还科学调整了市内公交线路,提高了公交城市覆盖率。
“以前从俺公司到鹤壁东站都没有公交车,打车要不少钱呢!现在在公司附近就可以坐30路公交车,真是方便多了。”在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工业园区工作的刘胜利说。
风力发电省标煤,喷灌设备利处多
市里风光一片大好,乡村也并不逊色。
山坡上,5个大型光伏电站在村里山坡上铺满了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2个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分别矗立山头,在春风中呼呼运转作业,预计年均发电4.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二氧化硫1435吨、氮氧化物536吨。
田地间,臂长1000米的大型平移式喷灌机不停灌溉着农田,这台机器23小时可喷灌1000亩耕地,且可灌溉,可施肥,可喷药,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
这些项目,都是鹤壁发生巨变的助力。
2016年,鹤壁市节能减排示范办将光伏扶贫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我们先后支持了鹤山区、淇县等共计50个村级光伏电站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规模1.22万千瓦;同时,利用贫困户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372户,总规模1860千瓦。”鹤壁市节能减排示范办项目管理科科长原丽说,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发电1721.45万千瓦时,年节能量折标煤6151吨,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2190吨、二氧化硫227吨、粉尘1707吨;每年可以带动2858户贫困户增加收入857.4万元。
也是2016年,为解决灌溉过程数据在线化、灌溉结果数据在线化以及综合历史数据、天气概况、墒情、农作物生长模型的因素的灌溉作业安排智能化,鹤壁的中鹤集团启动智能大喷灌管理与调度系统,实现了节水灌溉、精准灌溉、安全灌溉、绿色灌溉。经实际使用后对比分析,每亩耕地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5%,节水50%,节约用电70%,节约人工90%以上。
“现在可不就是农民的时代了吗?你看这种地多方便,俺们这样的大老粗想不到有一天也能看到这样的新技术,享受到这样的便利。真真是再也不用跑出去辛苦打工了,种地可比打工好哩。”春光无限好,农民们的“钱途”也在这大好政策里无限光明。
美丽淇水奔腾不息,朝歌故里生机勃勃。如今的鹤壁,山更青、水更绿,生态环境芳容初现。随着“樱花文化节”、“中国诗河”系列活动、“中原文博会”等节会的创办,一个内外兼修、形神俱备的新鹤壁已经熠熠生辉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蓝图绘就,腾蛟起凤。鹤壁这个生机勃勃的生态文明之城、活力特色之城、幸福和谐之城,翻过一页页生态建设的华美篇章,在城乡生态一体化中继续谱写新的华章。